中东这盘棋,一夜间杀机四伏,不是比喻,是真枪实弹。烈焰几乎同时在多个点上烧起来,硬生生把整个区域拽进了新的漩涡。一边是美国的战机长途奔袭,导弹劈头盖脸砸向伊朗。另一边,德黑兰的导弹也呼啸而至,直扑以色列,硝烟味瞬间灌满了空气。
据说,美军这次行动持续了37个小时,目标直指伊朗的核设施。德黑兰嘴上说关键设备早就挪走了,炸的只是“表面”,可这一仗实实在在标志着美国大兵时隔多年,再次在中东直接动了手。这一步棋,追溯起来甚至有前任政府的影子,它无疑跨越了伊朗人划下的“重大红线”。
德黑兰的回应如硬石撞铁:报复,没完!他们的议会甚至立刻通过个决议,威胁要掐断全球能源的咽喉——霍尔木兹海峡。
伊朗外长阿拉格齐话说得很硬朗,美国这做法,明摆着违反联合国规矩,侵犯了我们的主权。这种时候,还说什么回谈判桌?“痴心妄想!”他这话里话外透着一个意思:美国人只听得懂拳头。这不,已经有信号表明,驻扎在中东的美军基地,可能要做好接招的准备了。
美军行动余温未散,另一场烈焰瞬间腾空——伊朗与以色列的冲突像弹簧一样猛地崩开。伊朗人发起了代号“真实承诺-3”的攻击,三十来枚弹道导弹一股脑儿射向以色列。这里面可不光是普通货色,还有带集束战斗部的型号,目标很明确:大面积破坏。
以色列的军事心脏地带,包括重要的指挥中心、国防工厂,还有内瓦提姆、哈泽里姆这样的关键空军基地,都成了伊朗导弹锁定的对象。警报声拉响了整个以色列的天空。特拉维夫、海法、贝尔谢巴,城市里火光冲天。尤其是贝尔谢巴,更是连着挨了好几轮。海法那边,据说有导弹直接落地,伤到了路过的平民。
以色列人曾引以为傲的防空系统,在伊朗的饱和式打击面前,显得有点手忙脚乱。军方不得不赶紧下令,让老百姓们往防空洞里钻。面对伊朗突如其来的猛攻,以色列当然不可能干等着挨打。几乎就在导弹落地同时,他们的反击也开始了。
当天,以色列空军就派了几十架战机,分成好几批,对伊朗西部大不里士、克尔曼沙阿等地的导弹仓库和发射阵地进行了狂轰滥炸。以色列总参谋长扎米尔公开露面,话说得很严峻:伊朗的威胁巨大,我们得准备打一场长期的消耗战。
这话听着硬气,可背后藏不住以色列弹药库存快见底的窘境,没了美国源源不断的补给,他们根本撑不住。更让人心惊的是,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竟然威胁要直接炸伊朗政府机构,逼着德黑兰的平民撤离——这套在加沙和黎巴嫩玩过多少回的把戏,现在要用在伊朗身上了?
以色列政府自己也间接承认了防御压力巨大,他们计划在全国加紧修建几百个公共防空设施,还要在路边弄上千个简易避难点。为啥这么着急?因为军方评估下来,想彻底摁住伊朗,这仗可不是短期内能打完的。
这边战火正酣,那头外交和求援的戏码也同步上演。伊朗外长阿拉格齐跟英法德三国佬谈崩了后,没耽误一分钟,立马启动了紧急外交预案。他先去土耳其开了个会,但真正的重头戏,是直奔莫斯科,要跟俄罗斯总统普京面谈。
伊朗人明说了,这次去俄罗斯,是要进行“更严肃、更广泛”的讨论。外界普遍琢磨着,这不就是伊朗在跟俄罗斯要支援吗?尤其是在军事技术方面,这可是为跟美国可能来的全面撕破脸做准备。
莫斯科的天平,眼下正微妙地向一边倾斜。对于伊朗的求助,俄罗斯的态度挺耐人寻味的。普京之前是说过,伊朗没跟我们直接要军事援助,我们的合作里也没这项目。但他紧接着又强调,卖军事装备给伊朗,合情合法,完全没问题。
这话翻译过来就是:我不会直接替你出头打架,但你要买武器,我高兴卖给你。而这次伊朗外长跑来,赶上这么敏感的时刻,俄罗斯的表态似乎比之前更硬气了。
普京的新闻秘书佩斯科夫,甚至直接扔出一句警告给以色列:你们要是敢动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一根汗毛,俄罗斯就彻底翻脸,那跟“打开潘多拉魔盒”没两样。这一连串信号,等于给内塔尼亚胡政府敲响了警钟,也算是给了伊朗一个战略上的靠山。
山姆大叔这边,算盘打得叮当响,可看起来未必奏效。这导火索是美国自己点着的,突袭完伊朗核设施后,他老人家却出人意料地掉头看向了中国。美国参议员鲁比奥(原文此处有误,应为参议员,非国务卿)公开喊话,希望中国能出面劝劝伊朗,别封锁霍尔木兹海峡。他还声称,海峡要是真封了,中国受到的损失会比美国大得多。
这种“自己惹祸,要别人去擦屁股”的逻辑,立刻招来了一片嘲讽。美军动手前没跟中俄通个气,事后却要求中国去承担调停的成本。自己率先撕毁了《伊核协议》,现在却要中国去维护他嘴里的所谓“航道自由”。
更有意思的是,美国这步棋背后,透着在中东问题上极度矛盾的心态。一方面,他想借中国的力量去摁住伊朗,别让局面彻底失控。另一方面,他又不愿意看到中国在中东影响力变大,担心自己说话不算数了。鲁比奥那套“对中国伤害更大”的说辞,也被不少人解读为是想挑拨离间中伊关系。
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的表态,倒是干脆利落。中国代表傅聪在紧急会议上讲得很明白,中东这地方要是稳不住火,全世界都得跟着倒霉。他点名批评以色列的军事行动违反国际法,侵犯了伊朗主权,搅乱了整个中东的和平稳定,敦促国际社会赶紧出手调停。
另外还有一个小细节值得注意,就在地区局势绷得像弓弦一样紧的时候,伊朗最大的航空公司马汉航空宣布,要恢复一部分往返中国的航班。这多少也说明,中伊之间的联系,不是那么容易被切断的,还是挺有韧性。
对中国来说,霍尔木兹海峡畅通当然很重要,但这事儿可不只关乎中国一家。正如很多分析指出的那样,海峡要是真被封锁,英国、法国这些西方主要经济体,照样得跟着吃大亏。美国虽然是全球最大的产油国之一,直接影响可能小点,但它那套全球战略,还有维系美元霸权的石油体系,可能都要面临严峻的考验。
眼下的中东,真像一场高风险的拔河。以色列刚开始的冲劲儿似乎有所减弱,尽管空袭仍在持续,但弹药短缺和对美军支援的依赖,暴露出他们打持久战的底气不足。伊朗也慢慢从最初的突袭模式调整过来,双方正像两头疲惫的野兽,在泥地里相互撕咬。
导弹还在砸向城市,平民们在炮火下瑟瑟发抖,以色列甚至发出了针对平民的威慑信号。中东这个火药桶的引信,还在滋滋作响,美国到底会不会更深地卷进来,依然是悬在所有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